近年来,中国乳腺癌领域的临床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在新药临床研究方面,发表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对国际乳腺癌治疗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2025南北汇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院士带来了“中国乳腺癌药物临床研究进展与展望”的讲课,详细介绍了HR+、HER2+及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研究进展。会后,肿瘤瞭望特邀徐兵河院士介绍了近年来中国乳腺癌临床研究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变化、SGBCC早期乳腺癌共识投票的关注内容及中国乳腺癌临床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近年来,中国乳腺癌领域的临床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在新药临床研究方面,发表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对国际乳腺癌治疗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2025南北汇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院士带来了“中国乳腺癌药物临床研究进展与展望”的讲课,详细介绍了HR+、HER2+及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研究进展。会后,肿瘤瞭望特邀徐兵河院士介绍了近年来中国乳腺癌临床研究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变化、SGBCC早期乳腺癌共识投票的关注内容及中国乳腺癌临床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01
肿瘤瞭望:您在本次大会上带来了“中国乳腺癌药物临床研究进展与展望”的讲课。请回顾讲课内容,为我们介绍一下近年来中国的乳腺癌临床研究有哪些重要进展?
徐兵河院士:近十年来,中国乳腺癌领域的临床研究,尤其是新药临床研究发展极为迅速。表现为我们从过去参与、跟随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到近年来在乳腺癌临床研究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发表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并在国际、国内均产生重大影响。这些进展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激素受体阳性(HR+)乳腺癌
既往HR+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强调序贯使用,即一种内分泌治疗药物失效后更换为另一种。CDK4/6抑制剂问世后,改变了乳腺癌的治疗格局。我们牵头开展了国内首个原研CDK4/6抑制剂达尔西利的III期临床研究——DAWNA-1研究。该研究的期中分析成功达到主要终点,结果表明,与安慰剂联合氟维司群相比,达尔西利联合氟维司群显著改善了无进展生存期(PFS,HR为0.42),研究结果正式发表于《Nature Medicine》杂志。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开展了达尔西利一线治疗的DAWNA-2研究。该研究以标准治疗药物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或阿那曲唑作为对照组,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CDK4/6抑制剂达尔西利。研究证实,联合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药治疗,结果也发表在《Lancet Oncology》杂志。该研究结果不仅改变了国内诊疗指南,还被评为2023年度中国十大医学临床研究进展之一。
此外,我们还开展了一些克服CDK4/6抑制剂耐药的研究。例如,HDAC抑制剂、mTOR抑制剂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AI)等。我们牵头的MIRACL研究显示,依维莫司联合来曲唑可延长绝经前患者的PFS。ACE研究证实,西达本胺联合甾体类AI依西美坦疗效优于单用依西美坦。这些研究结果丰富了HR+晚期乳腺癌的治疗选择,为患者提供了更有效的治疗手段,也改变了诊疗实践。
二、HER2阳性乳腺癌
在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领域,中国学者开展了多项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吡咯替尼的研究。PHENIX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紫杉类和曲妥珠单抗治疗失败的患者,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较单用卡培他滨显著提升了PFS和客观缓解率(ORR),且卡培他滨单药组疾病进展后序贯使用吡咯替尼仍可获益。PHOEBE研究结果表明,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在PFS方面优于拉帕替尼联合卡培他滨,总生存期(OS)也有改善趋势。这些研究结果多次在国际会议上以口头报告形式展示。
在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晚期一线治疗中,曲妥珠单抗+多西他赛是标准的一线单靶治疗方案。我们牵头的PHILA研究是一项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随机、双盲、多中心、安慰剂对照的III期临床研究,旨在比较吡咯替尼联合曲妥珠单抗+多西他赛(PyroHT组)与安慰剂联合曲妥珠单抗+多西他赛(HT组)在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一线治疗中的疗效。结果证实,大小分子联合方案明显优于曲妥珠单抗+化疗。PyroHT组和HT组研究者评估的中位PFS分别为22.1个月和10.5个月(HR=0.44,95%CI:0.36~0.53;P<0.0001),这是目前晚期一线治疗中获得的最长PFS,研究结果于2023年发表在《Th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杂志。吡咯替尼在晚期二线和一线治疗的研究方案也被写入了晚期乳腺癌国际指南(ABC)第七版,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目前,HER2阳性乳腺癌领域还有双抗类药物、ADC药物布局于晚期二线、一线、术后辅助和新辅助治疗的研究,其结果值得期待,有望进一步丰富中国乳腺癌患者的治疗选择。
三、三阴性乳腺癌
我们最早在国内开展了铂类药物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研究,结果证实铂类药物在晚期三阴性乳腺癌一线治疗中优于传统化疗方案。国内同行在新辅助治疗和术后辅助治疗领域的研究也证实,铂类在三阴性乳腺癌,特别是在BRCA1/2突变患者中具有重要地位,疗效更佳。
目前,三阴性乳腺癌研究更多集中在免疫治疗和ADC治疗领域。我国研究者牵头的TORCHLIGHT研究结果显示,特瑞普利单抗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作为一线治疗方案,为PD-1阳性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带来较好的生存获益,研究结果发表于《Nature Medicine》杂志。免疫治疗在三阴性乳腺癌一线治疗和新辅助治疗中的地位较为明确,但免疫治疗联合不同化疗药的疗效存在差异,PD-1和PD-L1抑制剂疗效也可能不同,不同给药方式也会影响免疫治疗效果。此外,免疫治疗的副作用需引起关注,如心肌炎、肾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国内同行在研究过程中应高度重视这些副作用。
中国的ADC药物研究主要集中在靶向Trop-2的ADC。例如,SKB264(芦康沙妥珠单抗)的III期OptiTROP-Breast01研究证实,与医生选择的化疗相比,SKB264能显著改善患者的PFS和OS。该研究结果在202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大会上进行口头报告,近期将在国际期刊发表。
总体而言,近年来中国乳腺癌新药临床研究进展显著,新药不断涌现。未来研究方向包括发现新乳腺癌靶点、针对靶点研发创新药物、优化治疗方案、寻找可预测疗效和安全性的生物标志物、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等。期待国内同行加强合作,将更多中国原创药物推向全球。
02
肿瘤瞭望:您和您的团队在乳腺癌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如DAWNA系列研究、LEONARDA-1研究、MIRACLE研究等,这些研究不仅在国内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认可。您如何看待中国乳腺癌临床研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未来,中国如何进一步提升在全球乳腺癌研究领域的贡献和影响力?
徐兵河院士:中国乳腺癌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正逐步提升。在国外学术会议中,国际同行熟知并对我们牵头的吡咯替尼相关研究表现出浓厚兴趣。目前,印度、韩国已针对此药开展相关研究,未来日本也有开展相关研究的可能性。由于亚洲人种具有相似性,国际同行认为在中国患者治疗中有效的药物,在其他亚洲国家可能同样有效。因此,中国的原创研究成果备受国际同行关注,相关成果被写入国际指南,使国际同行对中国原创研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随着中国相关研究的持续推进,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也在不断增强。以今年的圣加伦国际乳腺癌大会(SGBCC)为例,中国专家团新增了殷咏梅教授这一女性代表,专家人数增加至5人(包括1位中国台湾代表),这充分表明中国在全球创新药研发及学术水平方面的影响力,已获得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
此次SGBCC大会即将召开,我们倍感欣喜。一方面,能够与更多老朋友重逢,同时结识新的国际同行和朋友;另一方面,期待大会上能够听到更多来自中国的研究进展。我们团队的年轻医生荣获了SGBCC海报奖,并受邀进行大会发言,这体现了大会对年轻医生的认可。此外,在本次大会中,专家团成员不仅参与了早期乳腺癌的共识投票,还参与了组织环节,并设有报告环节,这进一步证明中国在乳腺癌学术领域的地位日益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我们也期待在未来的会议中收获更多惊喜。
03
肿瘤瞭望:作为SGBCC大会早期乳腺癌共识投票的参与专家,请就您较为关注的内容进行介绍。
徐兵河院士:目前大家较为关注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分别是手术、放疗以及内科治疗,这三个方面属于大的范畴。此外,还有一些小的方面值得关注,比如病理诊断以及基因检测方面。对于基因检测,我尤为关注的是,是否所有乳腺癌患者在确诊后都有必要进行基因检测。我希望了解国际同行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
以BRCA1/2基因检测为例,是否需要对所有乳腺癌患者都进行该项检测?检测之后是否会带来一些不良影响?这其中涉及到诸多伦理、隐私以及法律层面的问题。例如,对于有家族性乳腺癌病史的未成年人,如果检测结果呈阳性,可能会对其一生造成影响,包括心理上的冲击,以及在未来就业、购买保险等方面是否会遭受歧视等问题,这些都值得广泛关注。因此,我想通过这次投票,了解大家对于基因检测的共识意见。
另外,在药物治疗方面,大家也在讨论蒽环类药物的使用。在双靶时代或ADC药物应用越来越多的背景下,我们是否需要在治疗中去掉蒽环类药物?这是过去的一个观点,现在也需要重新审视和讨论。我期待通过共识投票,了解大家在这方面的看法和意见。
关于术后辅助治疗适应症的掌握,国内和国外的情况有所不同。欧美总体趋势较为保守,而中国标准相对更宽泛一些。例如,在国内,基本上只要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都需要进行术后辅助治疗;而在欧美国家,既往对于腋窝淋巴结阴性的患者,会进行21基因、70基因检测等,高危患者需要化疗,低中危患者不一定化疗。现在对于1~3个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也会考量是否需要化疗,低危患者认为可以不做化疗。这种观念是否得到广泛认可,是我关注的另一个问题。
对于HER2阳性的乳腺癌,临床上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备受关注,比如多灶性的2~3毫米肿瘤,是否需要进行抗HER2治疗?在放疗技术方面,随着新的放疗技术不断涌现,哪些患者适合加量放疗,哪些适合常规放疗,哪些患者可以豁免放疗?这些都是备受争议且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外科治疗领域,我们也关注哪些患者可以免除腋窝淋巴结清扫。国内通常的做法是,只要腋窝淋巴结阳性,无论是宏转移还是微转移的患者,都要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而国外部分患者是可以豁免腋窝清扫的。
我希望通过此次投票,了解国际同行对于手术、放疗、内科治疗等问题的意见,以便更好地推动乳腺癌的治疗与研究进展。
徐兵河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
国家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和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北京肿瘤学会和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