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重庆市临床医学研究联合会主办、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承办的“第1届中-法乳腺癌青年论坛”于2025年4月19日在重庆召开,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刘强教授在此次会议上做出了“中国年轻乳腺癌诊疗共识之路”的报告。会后,肿瘤瞭望特邀采访了刘强教授,请他就年轻乳腺癌的定义、诊疗特殊性及《中国年轻乳腺癌诊疗共识》、《中国年轻乳腺癌诊疗专家共识(科普版)》的相关内容进行了介绍。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由重庆市临床医学研究联合会主办、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承办的“第1届中-法乳腺癌青年论坛”于2025年4月19日在重庆召开,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刘强教授在此次会议上做出了“中国年轻乳腺癌诊疗共识之路”的报告。会后,肿瘤瞭望特邀采访了刘强教授,请他就年轻乳腺癌的定义、诊疗特殊性及《中国年轻乳腺癌诊疗共识》、《中国年轻乳腺癌诊疗专家共识(科普版)》的相关内容进行了介绍。
01
肿瘤瞭望:目前国际上对年轻乳腺癌的年龄定义尚未统一,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中国年轻乳腺癌诊疗共识》中,年轻是如何进行定义的?年轻乳腺癌患者的诊疗又有哪些特殊性?
刘强教授:目前,国际上对于年轻乳腺癌的年龄定义仍存在一定争议。乳腺癌患者的年龄分布在东西方存在明显差异,欧美国家乳腺癌患者的发病中位年龄为62~64岁,而中国乳腺癌患者的发病中位年龄为45~49岁,二者间存在较大差异。同时,相较于欧美国家,中国的年轻乳腺癌患者比例明显更高,发病年龄更低。
考虑到40岁以下乳腺癌患者面临着较差的乳腺癌特异性生存率、生育力保护和妊娠等特殊问题,欧美国家共识将40岁以下患者定义为年轻乳腺癌患者[如国际年轻乳腺癌共识专家组(Breast Cancer in Young Women,BCY)共识]。在2021年举行的第一届中国年轻乳腺癌共识(YBCC)大会上,针对中国年轻乳腺癌的定义,大多数专家认为应当与国际共识一致,即年轻乳腺癌患者应定义为40岁以下发病的患者,但仍有30%左右的专家认为应当定义为35岁及以下的患者。在第二届中国年轻乳腺癌诊疗共识大会上,我们讨论到35岁以下的乳腺癌患者占到40岁以下的乳腺癌接近一半,而其预后较36-40岁的乳腺癌又明显更差,于是针对是否有必要设立极年轻乳腺癌(年龄在35岁以下乳腺癌患者)的定义进行了投票,大部分专家认为设置这一亚组很有必要,因为这些患者预后更不乐观,基因突变也不一样,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综上所述,《中国年轻乳腺癌诊疗共识》中对年轻乳腺癌的定义是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下的乳腺癌患者,第二届共识认为需要增加35岁以下做为极年轻乳腺癌的亚组定义。
02
肿瘤瞭望:在2024逸仙乳腺大会上,《中国年轻乳腺癌诊疗专家共识(科普版)》(以下简称《科普版共识》)发布,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科普版共识》在推动年轻乳腺癌规范化诊疗方面有哪些重要作用?对于未来进一步完善和更新《科普版共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环境和患者需求,您有哪些具体的想法和建议?
刘强教授:《中国年轻乳腺癌诊疗专家共识》于2023年2月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至今阅读量已经超过21000次,下载量超过了3700余次,这反映了社会各界对于《中国年轻乳腺癌诊疗专家共识》的高度关注。我和其他同行都曾遇到带着《中国年轻乳腺癌诊疗专家共识》来就诊的患者,这些患者知道并且认真阅读了这一共识,但由于专业术语及内容对于未从事此专业领域的人来说较难理解,所以不少患者提议,能否有一版适用于患者和家属的共识出台,以进一步帮助患者及家属了解这一疾病。
基于这些反馈,我们在2024年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年轻乳腺癌诊疗共识大会上推出了《中国年轻乳腺癌诊疗专家共识(科普版)》,希望能够帮助年轻乳腺癌患者更好地了解疾病、理解共识内容,并能积极配合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03
肿瘤瞭望:请您为我们分享一下,我们应该如何借鉴国际的先进经验,同时结合中国国情和患者特点,走出一条具有我们中国特色的年轻乳腺癌患者诊疗之路。
刘强教授:欧美国家乳腺癌患者的发病中位年龄为62~64岁,与当前我国乳腺癌患者的发病现状存在一定差异。此外,欧美国家极年轻乳腺癌患者的比例相较于我国也低很多,遗传风险也有所不同。因此,欧美国家发布的共识,并不一定适合我国的国情。
我曾参加过两届BCY专家共识投票,发现相较于欧美国家人群,中国人群的乳腺癌防范意识欠缺。如在我国,我曾接诊过因盲目认为年轻人应该不会得乳腺癌,而错过乳腺癌最佳治疗时机的年轻乳腺癌患者,也曾遇到过因怀孕、哺乳而忽视乳房肿块的高龄产妇和哺乳期女性。对这些人群,应如何进行监测,以做到及早发现、提前诊治?《中国年轻乳腺癌诊疗专家共识》根据中国年轻乳腺癌患者的诊疗现状、实际需求给出了答案,该共识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上发布的其他共识是有一定区别的。
年轻人群既是社会的中梁砥柱,也是家庭不可缺少的一员。我想对患者说,发现及诊断乳腺癌并不可怕,目前乳腺癌的治愈率较高,医生也会尽自己最大能力帮助患者实现治愈。对于年轻有生育需求的乳腺癌患者,我们在化疗、内分泌治疗期间也会尽可能保障患者的卵巢功能,并提高其生活质量。我希望《中国年轻乳腺癌诊疗专家共识》的发表,不仅能提高乳腺癌患者的治愈率,更能让患者在治愈之后有较好的生活质量。希望乳腺癌这个疾病不过是病友们生命历程中的一个小浪花,通过精心设计的治疗方案,不仅能够达到最佳的治愈率,而且治疗方案能够尽可能减少长期的副作用,使病友们康复后能够全方位地恢复健康,达到几乎和没有得过病一样的生活质量。
刘强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外科主任
逸仙乳腺肿瘤医院执行副院长、乳腺肿瘤中心主任、乳腺外科主任
ESO-ESMO年轻乳腺癌国际共识专家组成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分子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乳腺病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副主编和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副总编辑
新加坡国立大学外科博士,回国前任哈佛大学Dana Farber癌症中心讲师
主持多项国家级重大项目包括多项国自然重点项目和国际合作重点课题,率先开展液体活检和免疫联合治疗在乳腺癌的应用,并发起和制定中国首部年轻乳腺癌诊疗专家共识,2020年获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国之名医·优秀风范”荣誉称号。擅长乳腺癌的诊断、手术和综合治疗,尤其高难度保乳手术、年轻乳腺癌和三阴乳腺癌的个体化精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