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7-8日,“2023年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 2023 China”(简称BOC/BOA)会议在冰城哈尔滨顺利召开。在本次会议上,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对2023 ASCO发布的最重要研究进行了解读。在妇科肿瘤专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宁教授就RUBY研究(摘要#5503)、III期SHAPE研究(摘要#5503)及III期OVHIPEC-1研究(摘要#LBA5511)三项数据进行详细解读。云南省肿瘤医院杨宏英教授对以上三项研究进行评述。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2023年7月7-8日,“2023年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 2023 China”(简称BOC/BOA)会议在冰城哈尔滨顺利召开。在本次会议上,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对2023 ASCO发布的最重要研究进行了解读。在妇科肿瘤专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宁教授就RUBY研究(摘要#5503)、III期SHAPE研究(摘要#5503)及III期OVHIPEC-1研究(摘要#LBA5511)三项数据进行详细解读。云南省肿瘤医院杨宏英教授对以上三项研究进行评述。
肿瘤瞭望:SHAPE试验纳入700名低风险IA2或IB1期宫颈癌患者,按1:1随机分入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和单纯性子宫切除术两组。结果显示,单纯子宫切除术的3年盆腔复发率数据非劣于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单纯子宫切除术的手术并发症较少,生活质量和性健康指标更好。根据这项研究发现,单纯子宫切除术现在能否作为低风险早期宫颈癌的新治疗标准?
杨宏英教授:SHAPE试验为低风险早期宫颈癌患者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手术方法,但单纯子宫切除术在低风险患者中的推广还存在一些挑战。从研究的角度来说,SHAPE研究、LESSER研究和ConCerv研究均在宫颈癌的保守性手术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研究结果具有参考价值,对临床实践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但这几项临床研究的设计尚有一些问题,提供的证据尚不足推翻已施行125年的经典Wertheim术式。另一方面,手术的推广还面临一些难题,实施这种手术的前提是“依据指南正确诊断低风险患者,充分开展手术技术的培训”,一些低收入国家或我国的一些基层医院还达不到这种条件,可能会出现诊断错误。
对于宫颈癌患者来说,采用保守性手术尚需谨慎。未来我们开展前瞻性研究时,研究设计应考虑更全面,纳入更广泛的宫颈癌人群,从而积累更坚实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
肿瘤瞭望:OVHIPEC-1研究10年生存期的更新证实接受中间型肿瘤细胞减灭术的III期卵巢癌患者能从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中获益,包括推迟复发、提高总生存、不影响后续治疗,BRCA野生型患者从HIPEC显著获益。请您谈一谈这项结果对于临床的启示。
杨宏英教授:2023年OVHIPEC-1长期随访结果进一步为中间型细胞减灭术后使用HIPEC提供了有力支持。NCCN指南最早于2019年推荐HIPEC应用临床,HIPEC已被证明在新辅助化疗后接受间歇性减瘤术(IDS)的III期卵巢癌患者中有显著获益, HIPEC联合IDS和新辅助化疗在各大指南中得到推荐。对于接受初始肿瘤细胞减灭术(PDS)的患者,部分研究显示PDS联合HIPEC并不能改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
目前国际上认为,IDS+HIPEC治疗模式的益处已无争议,PDS+HIPEC治疗模式的益处尚不明确。对于接受原发瘤PDS的患者及复发性卵巢癌患者,目前有多项研究正在评估添加HIPEC能否带来更多获益,期待这些研究为HIPEC在PDS和复发患者中的应用提供更多证据。
肿瘤瞭望:RUBY是一项多塔利单抗联合卡铂-紫杉醇(CP)对比安慰剂联合卡铂/紫杉醇在原发性晚期或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III期、随机双盲多中心研究。RUBY结果显示,多塔利单抗+CP化疗在总体人群中显示出具有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的PFS获益(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34%),且在dMMR/MSI-H肿瘤患者中获益更为显著(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71%)。这项结果对于免疫治疗在子宫内膜癌一线治疗中的地位有何影响?
杨宏英教授:MMR状态(dMMR/MSI-H)是免疫治疗的有效生物标志物,错配修复基因缺陷/高度微卫星不稳定(dMMR/MSI-H)型患者由于免疫原性更强,因此免疫治疗获益更高,而dMMR/MSI-H在子宫内膜癌发生率较高。
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没有必要联合免疫治疗,而且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irAE)也不可忽视。对于复发性和转移性子宫内膜癌患者,经过多种治疗后,这些患者可能对化疗已经不敏感,采用免疫治疗可能获得更多的疗效,尤其是免疫联合化疗方案。例如在RUBY研究中,多塔利单抗联合化疗为晚期或复发性子宫内膜癌带来显著获益。帕博利珠单抗单药以及帕博利珠单抗+化疗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也获得较好的研究数据(例如KEYNOTE-158和NRG-GY018研究)。此外,对于伴有高危因素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将免疫治疗前移能否增加获益?目前也有多项研究针对这一问题展开探索。
杨宏英 教授
云南省肿瘤医院(昆明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妇科科主任、博士生导师
中国肿瘤临床学会(CSCO)理事
中国肿瘤临床学会(CSCO)妇科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世界华人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协会常务委员
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老年学会妇科分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幼微创专业委员会委员
全国阴道镜及宫颈病理学协作组(CSCCP)委员
云南省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主任委员
云南省医院协会妇科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